千百年來,四特酒在悠悠歷史長河里奮勇游弋,與中華民族的奮起比肩共進,帶著幾分民族氣節,歷經歲月的打磨,譜出一曲生動的靈魂頌歌。
奮斗不止,生命不息
從殷商的興起到唐宋的繁盛,從明清的精進到當代的崛起,四特酒的酒史像極了一幅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恢弘畫卷。
曾經,四特美酒因受貴族追捧而風光無限,也因戰火綿延而顛沛流離,也曾因歷史浩劫幾近煙消云散……四特酒并未因此而卻步,而是飽經歲月的沖刷與凝練愈加堅強不屈、勇往直前,在幾度沉浮、破繭和蛻變之后,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。
夏商時期,居住于贛鄱流域的三苗吳人始釀出最初的一脈四特香醇。隨著王公貴族的熱情追捧,吳人都城(今江西樟樹境內)逐漸被譽為“酒都”。
歷史車輪滾滾前行,在經歷了東周諸侯爭霸、群雄割據的紛爭時局之后,四特酒在歲月更迭中更趨“成熟”,各國爭相暢飲。至漢代,四特酒亦如勇士般沖破貴族階層,走向民間;而后,又分別結緣道教、詩文等,創下“以酒合藥”、“詩酒一體”等諸多佳話軼事,為中華文化錦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發展到唐宋時期,社會經濟與文化空前繁榮,四特美酒乘盛世之風愈發香飄四海,美傳天下。其“詩酒文化”也隨即盛極一時,白居易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”、陸游“名酒來清江,嫩色如新鵝”等美文佳句可見一斑。
與此同時,四特酒的釀造技藝也不斷精進,至明朝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將“四特土燒”的釀造技術由江西樟樹傳播到了全國各地。清朝“婁源隆”酒樓(四特酒公司的前身)使四特酒首次真正實現規模化、規范化釀造生產,個中傳奇至今仍為人稱道。
……
從古代走入現代,從樟樹(中華酒文化發祥地之一)走向全國,如今,四特酒品牌價值高達88.59億元,被譽為“中國酒類十大最具競爭力品牌”。
四特酒展現了中國綿長深厚的酒文化魅力,歌頌與傳承了中華民族奮斗不止、生命不息的精神品質,成為中華酒文化的一個鮮明標識。
不屈不饒,華麗崛起
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。
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強大民族不在于其身處盛世的豪情壯志,而在于其面對苦難與不幸時的勇往直前、永不言敗;而一個真正具備戰斗力的企業品牌不在于其在順境的扶搖直上,而在于其身處逆境仍可處變不驚,逆勢上揚。
對于四特酒而言,風雨同艷陽、嚴寒同暖春一樣都是上天賜予的美好禮物。
明末天災人禍、內憂外患不絕,百姓生活水深火熱,四特酒的有關釀造工藝逐漸支離破碎。另一方面,記錄“四特土燒”釀造技藝的《天工開物》等有關書籍也隨著那段顛沛流離的時光逐漸隱沒在歷史煙云中。
清朝光緒年間,國門漸開,各種新文化思潮涌進,釀酒業等手工業商業逐漸起色。憑借優越的天然地理環境和老一輩釀酒人的苦心堅守,釀酒業在酒都樟樹復蘇。最后,婁德清經過潛心研究四特釀酒工藝,開設“婁源隆”酒樓,四特酒才終得以復興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特別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四特酒實現前所未有的全面突進,全國各地出現排隊搶購的盛大場面。至今,四特“老蓮花瓶”在老一輩人心里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情愫。
然而,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,由于內外等多重因素,四特酒一度跌入低谷,企業面臨嚴重的發展危機。2002年,廖昶臨危受命,出任江西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。廖昶高瞻遠矚,決心來一場“大刀闊斧的革命”,從內到外進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新,通過有效的內部管理升級與產品整頓、外部營銷創新與市場管控等一系列的調整與革新,最終帶領四特酒再次走上了傳奇的崛起之路。
十幾年如一日,四特酒公司保持了跨越式增長的強勁勢頭,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超過25%,累計上繳國家稅收幾十億元,公司總資產也逐年增長。
近年中國白酒業進入深度調整期,有的酒企驚呼“大事不妙”,有的悲觀躊躇。而四特酒卻處變不驚,沉著應對,在改革上發力,從營銷模式、營銷戰略、產品結構、市場定位等各方面調整轉型,迎來新的飛躍。
截至今年1月,2014年度四特酒總體銷量保持了10%的正向增長,成為行業調整期內少數銷售額沒有下滑的白酒企業之一。四特酒用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,戰勝了艱難與險阻,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點贊。
乘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
在未來,四特酒將一如既往地承載著“振興民族品牌”的光榮夢想揚帆遠航。
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大會上所說:“‘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。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。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,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。”要實現中華民族品牌偉大復興同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。四特酒將繼續肩負起民族品牌復興的偉大使命,秉承中華民族奮斗不止、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,為各族人民奉獻出更純更真的佳釀美酒。